发布日期:2024-09-25 14:20 点击次数:82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金融高水平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
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中银证券(601696)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记者表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制度型开放的主要内容。《决定》提出“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业开放水平。《决定》还提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这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金融开放程度逐渐加深,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也明显上升,随之带来的是跨境资本流动加剧,金融调控和监管难度提高,面临的潜在风险增加。管涛认为,《决定》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均使用了“稳慎”一词,其中“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表述延续了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相关提法。《决定》还特别强调了“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表明需要更加重视金融开放过程中伴随的风险与挑战。
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致辞中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对外开放重大措施落实“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此后,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50多项开放措施,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全取消,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放宽对外资机构在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质方面的要求,大幅扩大其业务范围,鼓励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新业务试点,已有10余家外资机构成为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或承销商……目前,随着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大幅放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外资金融机构正加速“抢滩”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稳步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响应国际投资者的合理诉求,加强与全球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实现多环节全方位创新突破。2017年,“债券通”北向通推出,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债券通”南向通与“互换通”相继落地。“债券通”“互换通”自开通以来运行平稳高效,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截至2024年6月末,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13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债总规模达4.35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近20%。
2019-2021年,我国债券陆续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政府债券指数和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的成熟度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为我国债券市场引入数千亿美元的长期跟踪资金,充分表明全球机构投资者对于我国金融业持续扩大开放和我国债券市场的信心。
对于下一阶段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发力方向,《决定》明确,要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王江在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发表题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署名文章中也指出,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相关规则,精简限制性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继续稳步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外资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一系列支持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举措,将使得外资金融机构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未来外资金融机构布局中国市场的形势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稳步增强,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储备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2024年6月再次成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篮子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金融业开放成果的重要认可。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步伐加快,经济主体对人民币使用的内生需求增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年“两会”期间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
管涛分析称,中国贸易投资体量庞大,是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第二大商品进口国,是利用外资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正是这种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使得人民币境外流通使用获得极大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坚持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了人民币的信用。此外,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吸引外资增配人民币金融资产。人民币国际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推进和发展的。
对于下一步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作的方向,《决定》明确,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叶银丹看来,《决定》提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通过逐步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增加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可以减少外部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同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人民币资产的机会。
潘功胜表示,将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加强与境外货币当局的货币合作,稳步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以金融安全保障金融高水平开放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金融业开放的同时,也要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高度概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
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控水平一直是金融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健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本次《决定》也再次强调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其中提出要“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管涛认为,这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责任所在。叶银丹进一步谈到,《决定》强调了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内跨境支付系统,增强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对外依赖,同时,还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支付效率和安全性。
在叶银丹看来,未来还要强化金融安全机制,建立统一的全口径外债监管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以及建立健全金融安全评估和监测体系,实时监控金融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
此外,《决定》还提到了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多边开发银行等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务实灵活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政策协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增进与各国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未来还要继续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参与制定国际金融规则,进一步维护国家利益证券配资,同时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风险,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叶银丹表示。